约旦哈希姆王国(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 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约旦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人口590.7万(2006年)。大部分为阿拉伯人,其中60%以上是巴勒斯坦人,还有少数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和吉尔吉斯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92%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信奉基督教的约占6%,主要属希腊东正教派。
约旦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进口粮食、肉类、纺织品、交通和工业器材;主要出口磷酸盐、钾盐、化肥、蔬菜、水果。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德国、中国、沙特等。据约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约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04亿美元。其中进口114.47亿美元,主要进口国为沙特、中国、德国和埃及;出口51.67亿美元,主要出口国为美国、伊拉克、印度和沙特。约旦政府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制订和完善投资法规,积极吸引外资,尤其鼓励外商在约旦工业区投资办厂。2006年,外国在约直接投资为27亿美元。外援是约经济主要来源之一。海湾战争前,约外援主要来自美等西方国家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在海湾危机中,约采取同情伊拉克的立场,致使主要援助国中断了对约援助,约经济形势恶化。后约逐渐调整对伊政策,改善与美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主要援助国恢复了对约援助。约以媾和后,美对约援助大幅增加。2003年由于美、伊战争,国际社会向约提供了高达19亿美元的贷、赠款。2004年、2005年分别为8亿美元、6.4304亿美元。2006年外援总额为4.29亿美元。
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初属阿拉伯帝国版图。公元1517年归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年3月22日英承认外约旦独立,5月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战争中,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0年4月,外约旦同西岸合并,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占领西岸。1988年7月,侯赛因国王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1994年10月,约旦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1995年2月9日,约收回被以占领的约340平方公里失地。
约旦多属轻工业和小型加工工业,主要有采矿、炼油、食品加工、玻璃、纺织、塑料制品、卷烟、皮革、制鞋、造纸等。有5个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磷酸盐、钾盐、炼油、水泥、化肥)。磷酸盐年产量450万吨,年出口435万吨。钾盐年产量183万吨,大部分供外销。化肥年产量583万吨,水泥年产量195万吨,炼油年产量25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3000万立方英尺。有劳动力109万人,外籍劳工25.4万人,工业、采矿业的从业人员约16.5万人。农业不发达,农业人口11.04万,约占劳动力的12%。可耕地面积约90万公顷,已耕地面积仅50万公顷,多集中在约旦河谷。可耕地中7%为水浇地,全部私人经营。水资源缺乏是约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蔬菜、水果、橄榄等。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粮食(3/4)和肉类主要依靠进口。
约旦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公民从小学到高中享受免费教育。高等教育前分为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础教育为10年一贯制;高中教育是建立在一般文化基础上的非义务性专业学习,学制为两年。全国有各类学校5348所(2004年),教师近5.9万人(2006年),学生153万人(200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有8所公立大学:约旦大学、雅尔穆克大学、约旦科技大学、哈希姆大学、穆塔大学、艾勒·贝塔大学、侯赛因大学、拜勒加应用大学,另有12所私立大学,在校生70546名,其中包括7914名外国留学生。另有52所社区学院(相当于中专),有学生22471名。全国有学士20万名,硕士1.8万名,博士8千名。教育经费约为2.11亿约旦第纳尔,全国文盲率约为8.7%(2005年)。约在全国设立了114个知识站(knowledge station),向13万居民提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