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是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国境北部,海拔2852米,虽然临近赤道,但因地势高峻,所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基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47%。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山地农业区,位于海拔2500米左右-4000米的安第斯山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地带,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以及饲养牲畜,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麦、小麦、马铃薯等;沿海农业区,位于西部沿海和大河谷地,主要种植供出口的香蕉(年产约340万吨)、可可、咖啡等,此外还种植稻子、棉花。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年捕鱼量90多万吨。石油开采发展迅速,为采矿业主要部门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3.5 亿桶。还开采银、铜、铅等矿。工业主要有石油提炼、制糖、纺织、水泥、食品加工和制药等。主要贸易对象为美、英、德国等国。出口原油(约占出口总值65%)、香蕉、咖啡、可可、香膏木。铁路总长1169千米,其中基多至圣罗莎为新建的线,长241千米。有公路36000多千米。有国际航空线通纽约、迈阿密、里约热内卢、利马等国外重要城市。
独立广场是基多市的中心地带,在这座正方形广场四周,耸立着一座座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艺术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两层,配有精雕细刻图案的石门。广场南端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纪,绿瓦圆顶,灰白色圆柱支撑门廊,是阿拉伯、波斯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的混合体。外墙上有用金叶镶嵌的基多城奠基者姓名,院内有苏克雷将军的陵墓。教堂对面是大主宫,广场西北角是雄伟壮观的政府宫。城东南的圣多明各广场,亦称剧院广场或苏克雷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苏克雷将军的雕像,东端耸立着以收藏丰富的木雕闻名的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这里的圣阿古斯丁古堡是苏克雷将军亲自签署厄瓜多尔独立协议书的地方,迄今保存着当年的原貌。广场附近是罗恩达大街与瓜亚基尔大街的交汇处,街道狭窄古老,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是基多繁华的商业区。广场不远处的阿拉梅达公园,是基多著名旅游区,公园内溪泉淙淙,小桥飞架,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园内建有南美洲最古老的天文台和西蒙·博利瓦尔纪念碑以及美术学校等。
基多市分为新城、旧城两部分。西南部是旧城区,许多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建筑风格。新城座落在北部。城区东西两侧的皮钦查火山(Pichincha),海拔4790米,峰顶长年积雪。基多市内共有大小教堂、修道院87座,著名的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lesias de San Francisco)、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视为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它由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众多的回廊组成。教堂内珍藏着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的绘画和雕塑名作。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建于1722年至1765年间,教堂正面拱形大门上、四周墙壁以及天花板上镶嵌有精美的金叶图案,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基多矿物以石油为主,主要分布于瓜亚基尔湾一带,在亚马逊平原地区也发现有油田。金和银分布于马查奇和萨鲁马等地。铜产于马查奇。科隆群岛上有硫磺矿。此外还有铁、铅等。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8%,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盛产贵重木材,如红木和香膏木(或称巴尔萨木)。沿海盛产金枪鱼和虾类。科隆岛上多巨龟和大蜥蜴。
厄新闻事业比较发达。有50多种报纸和21种杂志,多为私人经营。主要报纸和发行量:《商报》,为曼蒂利亚家族的私营报纸,发行量9万份;《今日报》,由海梅·曼蒂利亚集资兴办,7.2万份;《宇宙报》,7.5万份;《快报》,7.2万份。《浏览》是发行量较大的综合性杂志。以上报刊均为西班牙文版。全国社会通讯秘书处成立于1973年,原名全国公共新闻秘书处,是厄政府发言人,主管全国新闻宣传工作的机构。广播电台:全国电台共460多家,首都有54家。主要有厄瓜多尔电台、天主教电台、基多电台、成就电台和安第斯之声电台。电台绝大多数为私人所有。全国共有19家电视台,均由私人经营。主要电视台:2台、4台、8台、10台和13台。